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若遠似近,我城風景—淺介許雅舒實驗長片《風景》

文/蘇蔚婧



一座城市的形貌隨著觀看的心情、立場、角度與生活方式而定。每一雙眼睛裏映照著一座城市,千百萬雙眼睛裏映照出來的城市所構成的混合體,是否正好是地面上的那一座城市呢?

—王志弘《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卡爾維諾著)譯序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思凡的誘惑:《心有千千結》與《月朦朧鳥朦朧》

文/MAROMI

電影的拍攝過程既片段又零碎,加上演員「機械」式的表演。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電影必須依靠優秀的演員,讓人物活靈活現……他們內心那股動力能夠串連整體,並賦予角色一統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要是觀眾對電影非常投入,電影也可以單純地滿足於演員機械般的表現。
──Edgar Morin著,《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心靈視像的紀錄者:黃庭輔

許古拉

圖:拍攝第一部紀錄片《廖瓊枝─台灣第一苦旦》的工作照。黃庭輔提供。       
基於對生命的交代每年都會拍沒拍就覺得很奇怪覺得對不起自己這已經變成一種命運反正這輩子也不打算做其他東西了。我有這個毅力和耐心繼續拍下去。─黃庭輔(1993)

黃庭輔,熟悉台灣紀錄片必然不容錯過的名字。勇於嘗試紀錄片的實驗形式,讓他有著鮮明的作者印記,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外重要影展的肯定,始終保持獨立製片的姿態。嚴格來說,拍紀錄片是黃庭輔的業餘興趣,他的正職工作是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的資深員工。自1989年倡導電影保存概念的井迎瑞館長上任,黃庭輔同年來到電資館,見證台灣本土影像、華語電影的保存行動。2006年同喜文化出版的《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這是第一套具有台灣紀錄片史觀意識的影片合輯與專書,他也是身在其中的催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