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全世界的記憶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作者: 綠可頌 因為人的記憶短暫,所以累積了無數幫助記憶的事物。當面對這些不斷增加的寶庫時,人又開始害怕被這片混亂的文字淹沒。為了捍衛自由,他於是建造了堡壘。 亞倫‧雷奈 -《全世界的記憶》 「全世界的記憶」是由一群學院出身的電影與影像藝術研究者組成的寫作聯盟,這些人在受過學院式的理論與文字訓練後,思考著如何將不一樣的觀點帶到現今台灣的藝文評論之中。這裡將成為他們從學院到社會持續不斷的對藝術文化關注的發表平台,一個不受評論媒體市場限制的空間,作為他們記錄與詮釋自己對世界文化記憶的方式。 →來粉絲團按個讚吧!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與神諾言─《魯笠》 作者: 許古拉 文 / 許古拉 初次聽到「魯笠」,這個使人感到陌生的名詞,卻是一個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陳武男導演長年記錄,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迎王船的民俗文化,透過轎班會成員的視角,將人神自古以來的相互依存關係,處理的極其動人。 所謂魯笠,形似斗笠,貼有符籙,是東港轎班會成員佩帶的傳統帽子;從精神面來看,這是神靈寄託的信物,頭戴魯笠,代表轉換凡俗肉身的身分,得以成為與神親近的馱轎腳力。導演陳武男將告訴我們,這種人對神的奉獻被視為一種永恆的許諾,是百年東港討海人對信仰虔敬至誠的深情。 繼續閱讀全文 »
《女朋友。男朋友》:我們這一代,他們那一代 作者: 綠可頌 文 / 綠可頌 如果我們是浪,向海灘起跑 眼淚一樣都從海裡來...... 如果我們是花,長在同一棵樹上 只是在不同季節盛開...... 不會所有人都喜歡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2012),它的缺點很明顯,優點卻不一定會被看見,難怪評價總是呈現喜惡的兩個極端。我看過好多人怒叱它是文青消費電影,也看過很多人深受感動;有些人很著迷於影片中的懷舊氛圍,也有人不齒它用台灣歷史背景包裝一個無病呻吟的三角關係。我聽過最令人難過的批評,來自於一位對台灣社會的改革充滿動力與熱情的朋友,他說這是一部「小資產階級看的電影」。 繼續閱讀全文 »
風起了,宮崎駿的夢醒時分 作者: 綠可頌 文 / 綠可頌 在我童年時期,宮崎駿早已紅透半邊天,他的《龍貓》(1988)早就征服了所有孩子對於毛茸茸巨大生物的幻想空間,甚至《魔女宅急便》(1989)還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宅配這個行業,以至於對將物品包裹好寄出去這種行為感到相當的神奇與興奮。然而在我看過《天空之城》(1986)後,卻在小小的心裡面留下一種無可抹滅的情感記憶,這種特別的感受使得我到現在提到宮崎駿時,直覺的第一印象想起的便是《天空之城》,而不是拿著雨傘的大龍貓或騎著掃把飛行的少女。當我仔細思考原因時,發覺最常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巴魯和希達兩人在一起的時刻,原來《天空之城》是我所嚮往的完美愛情故事原型,神話般的相識、因患難而加深的情誼,以及史詩般的冒險際遇。 繼續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