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性向啟蒙

Daffyd Thomas的荒謬行徑反向凸顯出自己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他的品味獨特,老是穿著顏色鮮豔、亮面又過小的緊身衣跟超短小熱褲;他將自己眉毛修得細細的,嘴上塗油亮亮的唇膏;他常常仰著頭說話不可一世的樣子,好似彰顯自己的gay pride;重點是他非常享受身為同性戀那種獨樹一格、超然脫眾的獨特感受,就算他從未跟任何人有過性行為,他還是期待且享受身為同性戀者將會面臨到的各種歧視、掙扎跟痛苦,即使他身邊都沒發生過這類的事情。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身為少數、不被理解的族群,同志們總是寂寞而孤獨的。創造跟扮演Daffyd這個角色的Matt Lucas自己也是一名同性戀者,他用這種方式反諷自嘲,讓觀眾慶幸自己活在一個可以笑看那個過時情境的年代。而對於Daffyd來說,他真正的阻礙也許是缺少了那段自我掙扎的成長過程,少了對性向的疑惑、探索跟恐懼、壓抑,Daffyd因而永遠沒有辦法突破到確認自己的同性戀身分。也許對於Daffyd身處的世界來說(an open gay world),政治對立已經不復存在,同性戀者已經沒有必要痛苦的出櫃,去標示自己的主體差異性,Daffyd也不用循著同志小說、名人傳記跟各種媒體刻板印象去學習怎麼當一個同性戀,他需要的是另一套性向啟蒙的途徑。
Daffyd是幸運的,在他的世界裡當一個同志是那麼自然的事。現實生活裡還有好多男孩正經歷著成長的疑惑過程,亟欲掙脫寂寞的酷兒魔咒。筆者在這裡選了三部影片,想要藉此探索酷兒成長經驗中,從發現差異、探索慾望、到改變世界的過程,孤獨的個體如何保護著這種脆弱卻真誠的直覺。寂寞也許是同志在這個社會必然會面對到的考驗,卻也是引領著性向啟蒙的必經路程。
![clip_image002[4] clip_image002[4]](http://lh4.ggpht.com/-eW_ilgjZk18/UF6gmNrZTCI/AAAAAAAAPbc/A1RpGZVjbo0/clip_image002%25255B4%25255D_thumb%25255B1%25255D.jpg?imgmax=800)
Ludovic是上帝不小心把XX跟XY配對搞錯的小孩,這是他童真地對自己的辯護。《玫瑰少年》(Ma vie en rose, 1997)把社會的性向控制壓在一個幼小的男孩身上。也許他身邊的人都思索著,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讓一個應該是天真無知的小男孩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個女生?大人們煩惱憂愁破了頭,怪媽媽寵過了火、爸爸沒有教育好、孩子腦袋出了問題......最後整個社區都氣炸了,把Ludovic視為妖魔鬼怪趕出學校,把全家人趕出中產階級優渥的住宅區。車庫門上「同性戀滾蛋」(bent boys out!)的惡作劇噴漆,讓他學到同性戀是種醜聞、羞恥之事。
媽媽留著淚把小男孩的長髮剪掉,他因而學會了,長大得要放棄一些事情。Ludovic從原本愛穿裙子、活蹦亂跳的小孩,變成一個安靜、乖巧的孩子。他會頂著屬於他的男生短髮,一個人離開吵吵鬧鬧的家裡,到外頭走走散心,也許望著路邊的芭比娃娃看板微笑想著一些事情,卻也懂得拿捏該有的分寸。沒有叛逆,沒有哭鬧,是時候該為大家著想了,當個聽話的好男孩。這樣的早熟,究竟是Ludovic成長的轉變,還是我們太過自私?
也許就像他們原本居住的那個漂亮的住宅區一樣,越是聰明、有權選擇的人,越是會把自己限制在一個迎合外界的漂亮小框框之中。來自菲律賓的《花漾少年》(Ang pagdadalaga ni Maximo Oliveros, 2005)滿是貧民區吵雜的街道噪音,Maxi在這樣擁擠的環境下自由的發展出他的花漾童年。走路一扭一扭女孩子氣的他,被爸爸跟哥哥當成家中的小妹妹疼愛,同樣是飯前祈禱的虔誠教徒,卻少了教義的嚴厲鞭策與恐嚇。Maxi還有一群娘娘腔姐妹淘,一起穿著花枝招展的華服進行世界小姐選美競賽,還爭相為喜歡的帥哥爭鋒吃醋。這樣天真自由的行為,看在我們這些被體制觀念馴化的人眼裡簡直不可思議。也許我們太害怕差異了,太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卻因此而更顯得拘束、刻意、不自然。
探索

想不到他鼓起勇氣以Logan的身分赴約,卻嘗到失敗的滋味。破碎的心為了挽回頹勢,他要讓自己變成Rodeo會喜歡並願意與他做愛的樣子。他穿上自己設計怪裡怪氣的衣服,戴上金色假髮,奇怪的化妝,把自己裝扮成Rodeo女友Kelly的樣子,到她家門前做出宣示。他問Kelly:「你有沒有想過要當其他人?」Kelly回答:「為什麼我會想要當其他人?」他尷尬的跑開。對阿!Kelly根本沒有必要像他一樣,她是個完美的女孩,Rodeo所愛的那種,還要求什麼改變呢?他意識到,原來自己真的很奇怪,就像別人口中流傳咒罵的gay、faggot、queer,這麼的失常詭異,原來自己就是那種奇怪的人。他就像山裡人人喊打的兇猛老虎,大家避之惟恐不及。
![clip_image002[6] clip_image002[6]](http://lh6.ggpht.com/-9AxeE7TQt_0/UF6gqvh9GeI/AAAAAAAAPb8/ZzflqIVOhOw/clip_image002%25255B6%25255D_thumb%25255B1%25255D.jpg?imgmax=800)
改變
![clip_image002[8] clip_image002[8]](http://lh5.ggpht.com/-O0O5dM38NV8/UF6gtU2NZlI/AAAAAAAAPcQ/ayxhoHaUrvI/clip_image002%25255B8%25255D_thumb%25255B1%25255D.jpg?imgmax=800)
這是少數屈服於多數的權力運作,又是一個「他者」問題。Timothy用了莎士比亞忠於愛情意志的魔力讓異性戀體制脫去頑固的鐵布衫,讓男人們露出溫柔、優雅的一面。「帶著思考去解讀文字,你會發現自己力量無窮,就像一個仲夏夜之夢成真。」(Ms. Tebbit: “Unite rhythm with words and they will unlock to empower you, lik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come true.”)這是一個以藝術去解放自我的途徑,《世界屬於我們》用了《仲夏夜之夢》的奇想,以及歌舞電影的脫序演出,建構了一個同志所嚮往的理想世界。把橄欖球員變成芭蕾舞者,讓硬漢也柔情為愛高歌。男人愛著男人,女人愛著女人,世界的性向秩序因此而倒轉過來。
孤獨的成長是寂寞的,卻因此也是自私的。掌控了運作世界的權力,只是陷入了另一個無止境輪迴的盲點之中而已。「為什麼你這樣罵著深愛你的人呢?那種毒罵是應該加在你仇敵身上的。」(“Oh, why rebuke you him that loves you so? Lay breath so bitter on your bitter foe.”)同志們關注的本來就不是性向的政治問題,是愛的自由意志。改變世界不是讓異性戀變成同志就算了,總有一些更為本質、關鍵的價值,是你我需要去奮鬥努力的。這點,Timothy最後學到了。
勇氣
成長的意義總不在於過程如何艱苦難熬,而是最終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玫瑰少年》的Ludovic學到了自己如何跟別人不一樣,這種差異性必然挑戰著其他人面對自己的態度;《我所認識的兇猛老虎》中Logan的性啟蒙探索到同性戀的情慾特質,原來來自於內心無可抑止的愛情慾望;《世界屬於我們》,Timothy了解到同志改變世界的關鍵不在於性向,而是讓大家了解愛的本質與原意是什麼。以上幾部影片所敘說的不再只是關於同志的寂寞跟孤獨,還有關於如何面對自我與他人,環境再怎麼危險與艱困,能勇敢堅強才是最有希望的。
就像《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 2010)裡的那一句台詞:「只要夠勇敢,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做的。」(“Just be brave,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na b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