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非普通服務》─如果可以,你想代替誰?






文 / 蘇薔倪 

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Giorgos Lanthimos)新作《非普通服務》的原名是ALPS,意思是阿爾卑斯山。如果從字面上來看,或許會讓人以為這是以歐洲最高峰為景為喻的探險故事,或是如《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般的歐洲版山岳純愛電影。然而其內容遠遠不是如此,反倒是中文翻譯片名提供了進入影片的捷徑。誠然,片商的用意應是想與導演上一部作品《非普通教慾》(Dogtooth, 2009)建立系列關係,但對觀眾來說,譯為「非普通服務」或許更有舖導情節的功能,幫助觀眾發現而後探問:究竟是怎樣的「服務」?為什麼「非普通」?整部電影想表達的又是甚麼?



ALPS」講述一個祕密組織的故事,成員有選手、教練、護士,以及在急診救護車工作的首領。首領自行挑選了阿爾卑斯最高的「白朗峰」作為代號,其餘的成員只得揀選較低的山脈,他們之間階級關係不言而喻。這些人全都沒有名字,依循山峰高低區分獨裁與服從之別。隨著影片進展,他們的「服務」內容漸漸清楚起來,原來他們專門尋找過世的人,成為死者的替身,滿足在世者的各項要求,填弭逝者已去的悲傷。這服務僅接受預約,由「白朗峰」仲介其中,整個祕密組織的面貌藉著護士(艾格麗琪‧帕普莉亞Aggeliki Papoulia飾演)奇異的生活方式漸次地對著觀眾洩漏出來。

委託人的要求總是五花八門。護士代替了被抓姦在床的小三,任大老婆洩憤毆打。她也扮演燈飾商人的妻子,不僅用生硬的英語背出一連串燈具的名稱,還陪著上演吵架和好的戲碼。其實導演一開始就沒打算把「ALPS」的工作內容說透,觀眾僅能從成員間曖昧的交談,以及護士和「其他人」僵硬的互動中隱約猜測,直到護士私自接案,以其職業之便在醫院向死者家屬「趁虛而入」,自願扮演其過世的親人,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與女主角互動極不自然的「其他人」,就是希望死者借屍還魂的委託人,真正的服務,竟是如此古怪畸形!

在最後的高潮爆發前,導演藍西莫經營了大量的對話鏡頭。除了以對白釋出線索,讓觀眾好奇組織服務的真正內容之外,攝影也不採取傳統的正反拍,人物會背對觀眾或被切割於景框之外,鏡頭也以疏離的觀察角度兼之變焦切換,試圖呈現潛伏於話語之外的權力關係與曖昧暗流。相對於此,另一種對話鏡頭則是在壓抑的影片調性中帶出荒謬的趣味。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在救護車上尋找「客源」的「白朗峰」,他以冷峻又正經八百的表情詢問傷者最喜歡的男演員,讓愉快的問題產生在不愉快的情境裡,碰撞出另類的黑色幽默,形成整部影片的怪奇風格。。

然而,觀眾最應仔細咀嚼的,乃是護士與父親的對話。在假面的護士職業與「ALPS」成員的祕密身分外,鏡頭也伸進女主角的私人生活。她與父親同居,似乎擔負著照顧父親的責任。不像與組織成員對話時的低調遮掩,也不似與委託人互動的拘謹僵固,護士與父親互動之間的尷尬與話不投機的隔閡,反而更令人在意,彷彿這才是全片最大的祕密。此間不同身分的細微拿捏,仰賴的是演員的表演。女主角Aggeliki Papoulia的表演在影片的最後越見層次,讓觀眾腦中進行的人性推理從本格事件的布局深化至心理層面的幽微暗區。


至此,我們已能掌握女主角分化出的三種面貌(社會上承認的護士職業、超越社會認識的祕密組織成員,與不受青睞的女兒身分),由此展開聯想,很容易會想到幾部關於多重人格的電影。像是杜琪峰一貫以警匪故事為題的《神探》(2007),就讓號稱能看見「人心裡的鬼」的探長之眼,成為人格分裂得以被視見的條件,增加了故事的曲折離奇;杜琪峰更模仿了威爾斯(Orson Wells)《上海女子》(The Lady from Shanghai, 1948)經典的鏡子橋段,讓鏡子成為內在人格的顯影介面,使得劇情與視覺景觀完美結合,場面調度一氣呵成。

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童靨》(Spider, 2002)則藉著女配角一人分飾多角,讓患有精神分裂症而欲重返童年記憶尋求解脫的主角,進入如蜘蛛網般更為迷魅糾結的迴圈。影片從未出現真正的蜘蛛,卻處處可見其象徵,成功埋伏了視覺母題,是柯能堡在擅長的科幻寓言主題外,第一部帶有精神分析觀點的心理探索之作。


《神探》運用鏡子將多重人格的精神分裂形象化

雷夫‧范恩斯在《童靨》中不斷被蜘蛛網般的記憶迴圈折磨


然而,以角色分化而逼迫觀眾直視人性的強度而言,最適合與《非普通服務》對話的乃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2011)。因此片奪得坎城影后的實力演員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飾演年屆38歲仍與母親同住的鋼琴教師,在看似優雅菁英的中產階級生活底下,她以自殘、窺看他人做愛等偏差行為,反抗母親長期的高壓管教。而後,金髮俊美,深深仰慕她的男主角出現,當女教師向他展示自己的性癖好後,男主角先是排斥拒絕,後來漸漸反客為主,激發出潛藏的控制欲與虐待狂傾向。兩人互相臣服、互相傷害、互相折磨的關係,在肉體與精神的牽扯中,掀開了「愛」變態血腥的背面。

就人物心理狀態的設定而言,《鋼琴教師》明確地以身體的殘虐,表達出女教師在情感與性愛的異常,她與男主角間的權力宰制關係也由此而來,觀眾很容易理解母親的綑綁即是其行為背後的真正病因。相較於《鋼琴教師》的直接銳利,《非普通服務》在主角心理的設定上較為模糊,護士所扮演的角色間沒有共同特色,我們也無法確定父女關係的淡漠是否為其投入祕密組織的「內部」理由。然而,藍西莫卻經營了「外部」的社會條件。


何謂外部條件?誠然,以「ALPS」象徵極權統治與階級管理自是不在話下,然而,觀眾看見真正的服務內容後,除了對成員們願意加入組織、女主角願意從各種扮演感到好奇之外,其實更應向接受服務的委託人拋出問號:為什麼需要這樣的服務?為什麼願意接受外人扮演自己的親人?摯愛如何替代?藉此我們得以釐清,如此怪異的服務其實成立於你情我願的雇傭關係,當觀眾質疑組織成員的心理狀態時,或許更應該質疑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雖然電影故事是虛構的,其對外部環境的指渉卻是不容忽略,此乃本片從劇本至視覺表現所蘊含的社會觸覺。

就此面向,《鋼琴教師》乃以極端個人行為以突顯人性,而《非普通服務》則是由人開始,一步步揭露組織與社會關係,個人的異端言行被置於社會的脈絡之中。就像社會派的推理小說,犯罪固然是個人所執行,但真正引起犯意的,則是整個社會結構性的偏態失衡。此乃《非普通服務》在詭奇風格之外的開放性,成為直指現代人情感障礙的黑色寓言。

最後,護士私自接案被組織發現,受到「白朗峰」殘酷地處罰,她所分化出的角色間也開始產生混亂。她與父親的關係正式破裂,更闖進委託人家,試圖繼續扮演已經不被承認的扮演。然而,鏡頭最後並未停留在護士身上,而是轉向組織另一位體操選手。曾以《愛的抱抱》(Attenberg, 2010)獲得威尼斯影后的阿麗‧安拉蓓(Ariane Labed所飾演的體操選手出現在影片的開始與結束,開場時,她只能聽命於教練;結束時,我們已知選手與教練都是「ALPS」的成員。最後,選手終於如願以償表演,最後一個鏡頭是她開心顫抖的臉部特寫,而護士的處境始終沒有被交待,成員之間好似也無人聞問,如同許多光怪陸離卻被人遺忘的事件。


倒是有一個段落相當令人回味。還記得護士因私自接案而缺席的內部會議,成員們聚在一起,表演最想代替的人物。這當然又是一個讓觀眾莞爾的荒謬趣味,但背後的設定卻意外的深沉。人或許會因自身的缺憾或對某人的渴望萌生代替他人的念頭,而多數人也明白這樣的盼望僅能停在想像階段,然而劇中人卻煞有其事地表現出來,組織成員彷彿都為這樣的目標努力著。這似乎正是導演埋伏於情節中最漫不經心卻又尖銳的提問:如果可以,你想代替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